主站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400-963-0096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清明:缅怀故人 重拾传统

2023-04-03 14:15          新华网综合         

   【编者按】 春雨霏霏,桃红柳绿,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慎终追远”,是清明永远的主题,清明的日子也总是充满凝重和悲凄的调子。殊不知,讲求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古人在清明节,并非只有悲悲泣泣,清明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多的民俗。 

 

    民俗学者:清明是悲欢交集的中国传统节日

    新华网石家庄4月2日电(记者齐雷杰)  唐代诗人杜牧一首家喻户晓的《清明》诗,使人觉得清明节是个“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伤日子。研究节日民俗的专家说,事实上传统清明节内涵丰富,活动繁多,是一个悲欢交集的独特节日,其内容更像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那样,是一个集扫墓祭祖、游春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节日。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馆员王丽平近日正准备向大学生讲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她告诉记者,在过去,与介子推被焚绵山传说相关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节日,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汉代定清明节前三天为寒食节,唐宋后才改为清明节前一天,并逐渐融入清明节。

   王丽平说,清明节又称“冥节”“踏青节”“聪明节”,《岁时百问》记载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起初,清明只是作为一个节气而存在,唐代以后,寒食与清明逐渐为一,才演变为以祭祖扫墓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

   古代清明节传统习俗繁多,王丽平说,主要有扫墓祭祖、寒食赐火、插柳戴柳、春游踏青、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斗禽、拔河、赠画蛋、吃青团、吃红藕、植树等,当然最主要习俗是祭拜祖先,悼念亲人。插柳戴柳则与古人祛鬼辟邪观念有关,柳在古人心中有辟邪祛鬼的功能,佩戴能防鬼侵害。据记载,清代民间还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可见过去插柳戴柳是清明必备装饰。

   此外,清明前后风和日丽,正是春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的好日子。民俗学者认为,随着清明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丰富的文化内涵会逐渐回归民众生活。


   专家: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

    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的节日

    【诗词名句】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风入松》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

    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清明节】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和时间节点多由阴历系统决定,唯有清明节的时间节点是由阳历系统决定的。清明节俗,主要起于唐代每年冬至后三个半月左右的寒食连清明假日。清明前后,正是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光宜人的大好时节,人们结束了寒冷冬季的蛰伏,纷纷走向自然,走向郊野,感怀先人,踏青扫墓,围席而坐,对酒当歌。清明节还有“踏青节”、“秋千节”、“插柳节”、“植树节”等美丽别名。2006年5月,清明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一个文化节日,一个拥抱自然的春天的节日,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也意味着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一个节日,一个拥抱自然的春天的节日。

    中国的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出现极早,《尚书·尧典》已有记载。一年细分为二十四节气,则是秦汉之间的事。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清明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诗意的节日。

    竺可桢指出,西方国家早在公元前46年就已经有了系统的太阳历,所以,他们没有二十四节气的需要,而我们的旧历则主要以阴历(月亮历)为主,阴历与阳历在时间节点上不能重合,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手段的需要。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寒冷季节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到了唐代,清明成了一个盛大的春天仪式。扫墓和踏青游春,几乎成为清明这一时间节点上的必不可少的习俗。清明由“气”转“节”,历千百年而不衰。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至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寒食与清明的节假日已经增加到七天之多。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到自己名下,而且兼并了与寒食节相关的其他一些节庆活动。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将清明扫墓与踏青的不同文化主题融为一体,将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联系起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

    有学者认为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之时,青年男女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至唐朝,赐宴曲江,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元代以降,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所以说,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太一样,由于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因而也是传统节日系统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节日时间比较固定地在格里高里(Gregory)历即现行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踏青时节。

    清明从节气上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万物复苏、阳光明媚、春风畅拂、草长莺飞,到处生机勃勃,正是大自然显露新生的上好时节,也是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日子。人类户外活动的原始意义在于顺应天时,以主动的姿态去顺应和促进时气的运行,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的纯阳之气,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催动生命的流转。这些活动大大地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就是前所未有的盛世清明。“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地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地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清明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在节俗内容不断扩张的同时,节俗的根本性质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较早地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墓前分享祭品的习俗变成了郊游的野餐。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对祖先与先烈的追悼与祭祀是传统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祭祀先人仍为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年清明时节,不仅故地亲人要上坟祭扫,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

    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等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祭祀点,每当清明时节,民族亲情都在这里汇聚,海内外华人总是能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而民间传说中的介之推与晋文公的故事,则是典型的感恩故事,我们可以、也应该借助于这些节日故事,提倡感恩情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

    因为清明时节正值春光最好,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传统,人们常常阖家携带酒食,到郊外林苑野地亲近自然。远足踏青中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等习俗。在传统的清明习俗中,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相传民间新火的传递也是以柳条传送。

    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学校都曾利用清明扫墓之际,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系列感恩活动。盛世清明,是阳光的清明、春天的清明,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清明,也是大唐盛世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当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我们更应催护新生。《乐记》曰:“清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欣逢盛世,我们更有理由张开双臂拥抱这春天的清明。(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施爱东)

   重拾传统,翻出新花样

    清明内涵丰富,不仅仅是祭祀、扫墓的日子。据山东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介绍,清明节内含两层文化蕴意,一是感恩,缅怀故人;二是希望,维护新生。可以说,清明节更是“生日”。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清明自古以来就有喧闹的另一面,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但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清明节的许多传统习俗被渐渐遗忘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名臣介子推而设。在寒食文化发源地山西介休,清明节主题活动于4月1日起陆续展开。人们将互动参与传统民俗活动表演和主题庙会,风筝舞、斗鸡舞、蹴鞠舞等大型民俗团体表演,以及大罗宫清明清音演奏、云峰寺绝壁挂祥铃、水涛沟万人踏青等传统庙会习俗,不仅继承了传统,还“接轨”现代气息,翻出了新花样。

    而从3月19日开始的上海清明文化节,通过人文纪念、文化展览、短信大赛、社区推广等多种活动方式,广泛传播传统的清明文化,同时根据时代特点,赋予清明节更宽、更深的现代内涵。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王万里说,清明文化节相对于传统的清明活动而言,既是“回归”,又是“创新”。随着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节假日,它们的内涵正不断被传承和丰富。

    北京市的举动更加“醒目”,提出了“引领清明民俗回归”的口号,组织了多场活动。3月31日晚,北京举行了第三届清明诗会,在14个节目中,古诗文、红色诗词和现代歌舞相结合,交织成一曲激情、豪迈、感人的红色“交响乐”,“珍爱生命,思念感恩”。在诗会中,《陈觉写给妻子赵云霄的信》引起了观众们的强烈共鸣——这封信是革命者陈觉写给妻子的遗书,既柔情似水又豪情勃发,承载着革命者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星星和新华社记者张建松、尚昆仑、李亚红、姜敏)

    清明节,以文化的名义抵御心灵的“沙漠化”

 

 清明果在南方很是盛行,尤其是江浙沪一带。清明果也被人称作清明团子。

 

 清明粑,是川东地区在清明节所实用的传统小吃

   清明节原本就是个绿色的节日

    清明节原本就是个绿色的节日。水清山明,莺飞草长,“渡头翠柳艳明媚”(杜甫《清明诗》),“绿苔撒点点青钱,碧草铺茸茸翠毯”(张可久《春景》),正是踏青的好时机。清明踏青,主题是接地气,感受春天的到来,作出顺应时序、迎接春天的主动性姿态。如同元宵走桥、端午竞渡、重阳登山一样,是节日文化在体育运动层面的表现,是一种具有文化感召力的体育动员令。踏青还伴有种种活动。清明前后正是柳枝发芽泛绿的时候,古时人家时兴插柳枝于门上。宋代笔记《梦粱录》说柳枝“名曰‘明眼’”。还有将柳圈戴于头上、插柳叶于两鬓的,说是有明目、驱毒、祈年之含义。这一习惯,直至清代还十分盛行。《帝京岁时纪胜》云:“清明日摘新柳佩带,谚云:‘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江南谚语则谓:“清明不戴柳,红颜变成皓首”。还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利用“柳”“留”谐音,表达要“留”住青春的意愿。小儿把柳叶当哨子吹,据说是有助于内火外泄。踏青时人们踢球、拔河、荡秋千、放风筝,都是有利于健康的活动。

    清明节的节日食品也是绿色的:青团。各地掺入青团的草汁略有不同,有的地方用艾青汁,有的地方用雀麦草汁,福建地区甚至就把一种草名叫“青”,是一种趴在地面上的草,清明之前非常嫩,用来和入糯米粉,做青团。青团是明清时期开始的一种清明节节物,原先写作“清明餜”,根据谐音,江南民间又叫它“聪明餜”,人们会抱着婴儿到邻里家讨着吃,叫“讨聪明”。所以清明节又有个异名“聪明节”。“讨聪明”这样的习俗可以并且应当恢复发扬。它是一种沟通邻里关系、增进友谊和睦的好机会。在邻里关系冷漠的今天,以节日的名义增进“地缘”情感,显得十分重要。

    尝试着把上辈人的感人故事,用文学的形式记载下来,年年清明,吟诵朗读,传播到下一代人的心坎上去,让他们不要“忘本”。“言之不足则长言之”,我们还可以用诗歌吟诵的形式。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说:“吟诵就是诗歌活泼的声音”,“读者应把一首好诗里面的生命读出来,并由此而感动,完成自己的生命。”我们就是要在这些活泼的声音里复活先人的精神,在吟诵中完成生命与生命间的代代承接。

    那可是在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植树”呵,与实际生活中的植树具有一样的意义:抵御心灵的“沙漠化”,防止言行举止的“沙尘暴”!

(来源:文汇报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翁敏华)

    【民俗链接】

    插柳、戴柳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也有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寒食禁火

    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曾割股为流亡的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后来分封群臣,介子推背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为纪念他,人们在那天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这天被称为“寒食节”。

    清明赐火

    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在唐代,“清明赐火”的习俗曾盛极一时。

    荡秋千、蹴鞠、放风筝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蹴鞠,相传由黄帝发明,最初用来训练武士。

 

  在清明时节,古人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

相关推荐

暴雨中常州小伙遇难 网友建天堂纪念馆悼念逝者

 21日19点30分,《阿阿熊》编辑部主任丁志健的汽车被困广渠门积水中,报警占线,给妻子打电话求救。19点34分,警方接到报警出警。 22点20分,丁先生的汽车被拉出水面。没过多久,丁先生医治无效死亡。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与丁志健的亲人取得了联系,据介绍在生命最后时刻为了自救,丁志健甚至头撞玻璃。据悉,丁志健的遗体告别会将于明天早上7点在八宝山举行,他父亲这边的亲戚13人将在今天上午9点半赶往北京,...

2023-07-24 15:38      光明网

在北京7·21暴雨中 有个常州小伙丁志健遇难 丁志健在天堂纪念网安了新家

暴雨袭京,广渠门桥下积水一度达4米深,5辆车没顶 新京报供图 21日19点30分,《阿阿熊》编辑部主任丁志健的汽车被困广渠门积水中,报警占线,给妻子打电话求救。19点34分,警方接到报警出警。 22点20分,丁先生的汽车被拉出水面。没过多久,丁先生医治无效死亡。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与丁志健的亲人取得了联系,据介绍在生命最后时刻为了自救,丁志健甚至头撞玻璃。据悉,丁志健的遗体告别会将于明天早...

2023-07-24 13:54      现代快报记者

“茉莉”王妤涵天堂安新家 网友纷纷前来“探花”

2012年6月16日,美丽教主茉莉被发现死在海珠区某酒店的床上,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轰动。网友由其身上多处伤痕推断其是被强奸死,而尸检结果则显示茉莉死于酒精中毒,一时间,众说纷纭,家属悲痛欲绝,我们将继续等待和关注警方调查取证后给出的事实真相。 2012年6月22日,是茉莉王妤涵逝世的第六天,一用户名为花开半夏的网友在天堂纪念馆给茉莉安了一个新家,纪念馆名为花开不败,王妤涵恰到好处的概括了这位网...

2023-07-19 11:11      天堂纪念网

更多